职业发展前景

渗透测试学习毕业前景

网络安全前景

为什么选择测试这个行业!

人才缺口大 薪资待遇高
发展方向广 性别无歧视
入学门槛低 学习时间短
发展前景好 工作更稳定
0基础可学 工作圈子好
点击成为渗透工程师

必火安全学院,网络安全黄埔军校

科学的学习方式,高效提升

根据学员个人实际情况,匹配定制化课程服务

零基础

0基础轻松入门学习网络安全

  • 1

    适合无编程基础的学员

  • 2

    学历无限

  • 3

    以漏洞的发现和利用并防护为主

  • 4

    进阶为渗透测试工程师

  • 5

    力争年薪20W

进阶

渗透工程师从入门到高级实战

  • 1

    适合有一定PHP、Java基础的学员

  • 2

    以PHP、Java的代码审计为主

  • 3

    以python开发渗透工具

  • 4

    为名企定向培养渗透人才

  • 5

    力争年薪30W

了解完整课程信息

紧贴企业项目,进大厂工作

根据一线测试技术栈精心设计,助力通关大厂技术面试

了解完整实战案例

必火学院 0基础课程大纲

基础课程截图1 基础课程截图2 基础课程截图3 基础课程截图4 基础课程截图5 基础课程截图6
点击获取完整大纲

加入必火学院你能得到什么?

98%学生满意就业,大部分入职大型互联网公司!

网络安全就业满意度1 网络安全就业满意度2 网络安全就业满意度3 网络安全就业满意度4 网络安全就业满意度5 网络安全就业满意度6

Adobe重金收购Figma,结果却是几家欢喜几家忧

发布时间:2022-09-29 20:44:24

尽管外界并不太看好,但Adobe收购Figma也有自己的打算。
日前,Adobe方面宣布以2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在线设计协作平台Figma,预计这一交易于2023年正式完成,同时这也是Adobe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收购。不过就在公布这一消息的当天,Adobe股价大跌近17%,并创造了自2010年以来的最大跌幅,似乎资本市场并不认为这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。



而市场之所以不看好这笔交易的原因其实也简单,那就是用200亿美元买下一个去年营收才近1.5亿美元的公司,显然并没有什么性价比。然而一向对于收购持谨慎态度的Adobe,此次豪掷千金不说、还“赔”了300亿美元的市值。那么Figma为何值得Adobe为其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呢?



不久前,与Adobe交好的微软方面其实也曾表达了对Figma的青睐。微软副总裁乔恩·弗里德曼(Jon Friedman)曾表示,“Figma已经成为我们公司内外设计部门都在用的头号协作设计工具,并帮助我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协作”。并且他还将Figma形容为“对我们就像空气和水”。而除了微软外,Figma还已被谷歌、甲骨文(Oracle)、Salesforce、Airbnb等互联网企业广泛采用。

就像弗里德曼的称赞一样,Figma广泛的适用性还体现在“无论是设计师,还是产品经理、工程师都可以参与进来,看看设计系统在任何特定产品中的作用”。同时Adobe方面也指出,“Figma的客户主要是软件开发者和产品经理,而这些群体对于Adobe而言则是新的用户群”。

目前对于大部分用户使用Adobe的产品来说,显然是有一定门槛的,而Figma的易用性与其基于浏览器、无需安装的特性,则帮助它吸纳了更多“不那么专业”的用户。再加上Figma的“在线协作”能力也增强了各方的沟通效率,毕竟相比于一个项目产品经理到开发者、再到设计师的过程,Figma开创性地实现了产品经理、开发者、设计师等角色的实时沟通功能。



因而在许多忠实用户眼中,Figma之于设计,就好比Google Docs之于文字处理、GitHub之于写代码一样。



但产品特性上的优势,显然不足以作为Adobe斥巨资收购的全部原因,因为在Figma推出不久后,Adobe也曾推出了相似的产品Adobe XD。不过相比于Adobe引以为傲的Photoshop、illustrator等工具,Adobe XD的用户增长速度则远不及Figma,甚至还比不上仅支持MacOS的Sketch。显然对于头部企业而言,面对创新产品的最佳方式或许就是“打不过就买下”。



Adobe的数字部门总裁David Wadhwani在日前的电话会议中,对此也给出了几点理由,其中包括渠道价值、承接Adobe后续产品在浏览器端的业务,以及Figma开发者社区的潜在价值等。此外,还有分析师表示,“除了消除潜在的生存威胁外,收购Figma的这笔重金,或许还是为了留下其现任CEO迪伦·菲尔德(Dylan Field)和他的副手,并且凭借菲尔德多年的运营经验,以及其在用户、设计师社区中树立的信誉,这对Adobe未来的发展显然是极为有利的。”

然而纵使此次收购的好处许多,但市场反映如此出人意料的原因,或许并不只是高达200亿美元的“溢价”。在2020至2021财年,Adobe营收分别为128.68亿美元和157.9亿美元,净利润分别为52.60亿美元与48.2亿美元,每股摊薄收益分别为10.83美元、10.02美元。

而此次收购Figma的交易,则将以现金和股票的混合方式进行,其中一半为现金、另一半为股票,Figma首席执行官与员工将获得约600万股的额外限制股,而这部分股票则将在交易完成后的四年内发放。因此这也就意味着Adobe方面需要承担一些债务来为这笔交易融资,进而可能会影响到其原本的股票回购计划。但恰恰因为Adobe是一个股权高度分散的公司,在看不到短期回报的情况下,市场预期下滑其实也是可以预见的。



而对于另一个Adobe方面寄予厚望的云端协作领域,是否真的有足够的想象空间,以及Adobe在战略调整过程中会否遭遇“大象转身”的困难,则还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。

目前,Adobe Creative Cloud(ACC)的核心工具往往都有着体积巨大、功能繁多、对硬件性能要求高等特性,显然想要完全实现上云的难度太大、且迁徙成本将会非常高。即便暂且不提将现有产品上云,面向更为广泛的用户群体,以及更轻量、简单的使用需求,所能够带来的收益显然也还是个未知数。毕竟,今年Figma订阅业务的年度经常性收入(ARR)预期,也才仅仅只有4亿美元。

除此之外,Adobe的社区氛围明显更加保守,并且行业壁垒高筑。开放、包容、自由的新一代用户与传统设计师的碰撞,也有可能也会左右Adobe未来的发展。



更进一步来说,对于许多Figma的用户来说,价格可能才是他们关注的核心问题。毕竟长期以来,Figma都在“商业变现”方面表现得十分佛系,目前其面向个人用户和教育用户仍然免费,而面向企业用户,每位用户也只需月付12美元、每FigJam用户月付3美元,可以说是相当的便宜。



虽说Figma方面近期也回应了外界对其涨价的推测,并表示“没有改版价格的计划”,以及“会保持自主运营”,然而这样的现状能维持多久还很难说。不过菲尔德在被收购前也一直在强调,“要成为Figma而不是Adobe”。所以从目前来看,让Figma保持独立运营无疑是再合理不过的选择了,毕竟一方面是Adobe仍需时日来思考两者如何更好地融合,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让目前Figma的用户可以延续良好的体验、以实现平稳过渡。



十年前,Adobe曾面临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业务调整,当时其彻底放弃了已售卖10年的Creative Suite套件、全面转向云端订阅制,并在Creative Cloud上全力以赴。结果证明,Adobe此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。

十年后,Adobe又一次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,并且随着云端各类工具的出现,收购Figma也更像是一场豪赌。而作为全球SaaS行业的领先者,Adobe这笔收购能否带来他们想要的结果,显然也将成为未来业界的焦点。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“三易生活”(ID:IT-3eLife),作者:三易菌,36氪经授权发布。









集采不再是黑天鹅,国产骨科器械的好日子来了?

投机时代已经远去,未来注定不属于弱者。
过去两年,带量集采在医疗界掀起了一阵飓风。

从最初的仿制药,到后续的医疗器械,再到如今的生长激素、牙科等消费医疗领域,“重灾区”范围不断扩大。

其中,骨科耗材算是“受灾”最严重的领域之一。从2020年7月份至今,大博医疗最高跌幅一度超过70%,完成膝盖斩;后续上市的春立医疗、6威高骨科表现也没好到哪里去。

不过,如今情况似乎发生了变化。9月27日,随着脊柱耗材集采结果出炉,国内骨科板块一改颓势,大博医疗以连续三个涨停板的强劲涨势,引领整个行业反弹。

原因可以理解。虽然此次脊柱耗材集采价格降幅不低,但海外厂家定价已不占优势,难以给渠道商丰厚利润。

这意味着,国产替代的进程要加速了,“以价换量”是骨科器械预期反转的核心逻辑。对此,有人乐观的表示,骨科器械的黄金时代来了。

当然,市场不只有一种声音。也有悲观者认为,此次脊柱耗材价格降幅不低,“以价换量”或许存在变数,不能盲目乐观。

那么,谁的观点才是正确的呢?

01 较集采前挂网价下降约80%,已经影响出厂价
关于集采,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降价情况。那么,这次脊柱耗材集采的力度究竟如何?

如果对照有效申报价基准,降价幅度似乎并不算太大。此次脊柱耗材集采,最大的不同是设置了“保底拟中选降幅”:

同一个产品系统类别内,若申报价格≤本产品系统类别最高有效申报价40%的,则该企业获得拟中选资格。

简单来说,只要在有效申报价格百分之40%以内,都可以中标。基于此,各家企业的报价相对从容:

按最高有效申报价计算,本次脊柱集采平均降幅为61%,14个产品系统类别当中差异不大,基本维持在60%-70%左右。

在冠脉支架的集采中,平均降价超90%;相比下来,脊柱骨科的结果要好得多。但是,集采真的变温柔了吗?答案或许并非看到的这么简单。

原因在于,与目前实际挂网价相比,有效申报价相比降幅约40%-50%。也就是说,看似温柔的“降价”,实际是“折上折”。

根据财通证券研报,若直接与集采前挂网价相比,实际降幅较集采前挂网价下降约80%。对于脊柱耗材企业来说,此次集采依然会“伤筋动骨”。

一方面,集采降价会直接影响产品出厂价。目前部分产品的报价,已经击穿出厂价。

例如,在“单独用胸腰锥融合器系统”招标中,三友医疗的报价为2716元/件。根据公司招股书,2019年该产品出厂价为3319元/件。

在“单独用颈椎融合器”的招标中,威高骨科的报价为2489元/件;而根据公司招股书,该产品对第三方的出厂价为3615元/件。

显而易见,此次集采降价,会直接影响部分产品的出厂价,进而影响企业利润空间。

另一方面,集采降价还会间接影响出厂价。骨科耗材国内外企业均采用经销商模式销售。如下图所示,2021年包括大博医疗、凯利泰、爱得科技在内的公司,经销收入占比均不低。



原因在于,骨科耗材使用复杂,在每一台手术中,需要提供包括术前咨询、跟台指导、清洗消毒、术后跟踪等服务。直销模式意味着一家公司需要打造极为庞大的销售团队,这是任何一家企业都很难承受的。

但经销模式成立的基础是,厂家需要给予经销商足够的利润空间。如今,随着终端价格和出厂价相近、甚至倒挂,意味着医疗器械企业需要进一步降低出厂价“让利渠道”,以保证产品销量。目前来看,如何与经销商达成一致意见,对于任何一家企业都是考验。

综上来看,此次集采势必会大幅降低各企业脊柱耗材的盈利空间。

02 进口产品不具成本优势,国产品牌有望加速替代进程
那么,在这一背景下,为什么集采结果反而成为行业的利好呢?原因在于,国产替代的逻辑更加清晰了。

一直以来,医疗器械领域都是海外大药厂占主导地位。如下图所示,2019年国内脊柱类植入器械市场,占据主导地位的强生和美敦力市场份额超过50%。



国产品牌领头羊威高骨科的市场份额不过7.92%,排名第二的三友医疗市场份额更是不到4%,与巨头们的差距存在明显差距。

正所谓,差距就是机会。国产替代一直是医疗器械公司成长的重要逻辑。长远来看,这是必然趋势,但需要时间。因为医疗器械产品的更换涉及方方面面,不像药品更换供应商那样简单。

不过,“集采”可以加速了国产替代进程。受限于最低限价因素导致,此次脊柱耗材集采,国内外厂商的报价基本处于同一水平。

如下图所示,在颈椎前路钉固定融合系统A组的报价中,入局者的报价极为接近。



在医药领域,进口产品与国产产品价格相近是优势,但在骨科耗材领域则是劣势。因为在定价相近的情况下,成本更低的国产品牌能够给予渠道更丰厚的利润。

脊柱产品的成本分为两块: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。

直接成本主要是脊柱产品的原材料,包括钉棒、钛合金等材料。由于原材料成本并不高,单个产品通常为数百元,国内外产品差距并不大。

进口产品与国产品牌的差距,主要在间接成本层面体现。所谓间接成本,主要包括海外药企推广产品、教育医生的各种费用。

例如,强生、美敦力等药企作为行业创新领导者,通常会邀请价格不菲的海外专家给国内医生“进修”,以加速产品推广,巩固自身优势。

而国内产品主要是跟随为主,所以可以“略过”这一过程,省下不菲开支。这也导致,国产品牌出厂价拥有更大的调整空间,给经销商更丰厚的利润。

在这一背景下,国产脊柱医疗器械企业无疑有望实现“以价换量”,利空变利好。

当然了,参与集采的企业最终的“增量”能否弥补“降价”的损失,还有待时间观察。毕竟,在创新药领域,价格屠夫利好变利空的例子并不罕见。

03 骨科器械的黄金时代开启,但春天只属于实力玩家
但不管怎么说,相比于创新药,医疗器械更加幸运。同样是集采,仿制药白菜价,医疗器械不仅拥有更丰厚的利润空间,并且还有看得见的国产替代机会。

加上国内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,骨科行业长期需求旺盛是可以预见的,不论是存量渗透还是增量创新,都给了国内企业足够的成长土壤。要说骨科企业的黄金时代已经开启,也不无道理。

当然了,对于国内企业来说,国产替代只是起点,而不是终点。长远来看,国内医疗器械的发展路径,必然是从模仿到引领创新的一个过程。



目前,市场上大部分公司依然处于第二或者第三阶段,依然需要往前更进一步。

就拿骨科耗材来说,大部分骨科产品和手术术式大都是按照海外标准进行设计,产品的本土化设计和创新手术术式不足,创新需求仍然旺盛且迫切。

例如,脊柱手术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,决定了企业们需要在临床上需要术式和植入物不断改进创新,以不断探索操作友好度更高、风险程度更低的新技术和新耗材。

另外,脊柱疾病种类繁多,因此对应产品种类和术式也更为复杂,产品种类丰富且不断创新将是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。

而现实是,包括威高骨科、三友医疗在内的大部分企业,产品线依然较为单薄,还有待扩宽。

长远来看,医药产业的发展,政策只是干扰项不是决定项,创新才是医药产业进步的动力,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。

对于骨科企业来说也是如此。未来要想脱颖而出,国内医疗器械企业还需更加努力,坚定的走产品创新、品类扩充之路。

投机时代已经远去,未来注定不属于弱者。


网络安全资讯



Copyright©2021 一极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 
备案号: 津ICP备2021007511号-5

本站一切信息皆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
如发现任何不良信息,请拨打电话:18622800700